
高温“烤问”、能源承压,电力大考激发市场调
与高温热浪交织的,还有干旱天气。8月18日,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黄色预警,并于20日升级为橙色预警。预计未来三天,涉及十余省份的旱区大部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,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。
以江苏为例,2022年8月份江苏电力集中竞价交易结果显示,本次交易共成交电量122.07亿千瓦时,成交价格469元/兆瓦时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成交价格几乎按照现行规定最高上浮20%“顶格”上升,且较去年同比增加了23%。
川渝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生产基地,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动力电池、光伏晶硅等生产基地。拥有这些行业众多头部企业,以及比较庞大的配套生产企业,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一环。停电对于企业生产乃至整个供应链都会产生影响。
8月21日,中央气象台连续第十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。本月以来,重庆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陕西等地近200个国家观测站气温超过40℃。截至20日,全国共有65个国家站气温突破历史极值。
“需求响应”是电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后,从需求侧解决电力供需平衡的新手段。不同于有序用电,需求响应是电力用户对电价或激励信号作出的主动响应,主要表现为用户临时性改变用电行为,即根据电价高低或激励大小,临时性调节电力负荷。
8月21日,南方(以广东起步)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日报显示,发电侧日前加权平均电价(含核电)约为0.58元/千瓦时。而在当周,该市场发电侧日前加权平均电价(含核电)一度高达约0.86元/千瓦时。对比往年,该市场日前平均电价已冲击到较高位置。
8月18日召开的四川省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视频会议也指出,今年7月以来,四川全省遭遇大范围长时间极端高温干旱天气,部分地方农作物受灾严重。目前,全省夏粮已获丰收,但全年粮食的大头还在秋粮。据气象部门预测,四川省高温天气可能持续到8月末,这给秋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。
除了“需求响应”,近期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同样一片火热。
数据显示,7月1日以来,重庆天气平均气温显著偏高,全市平均气温为30.5℃,较常年显著偏高2.6℃,与2006年并列成为1961年以来最高并降水显著偏少。持续高温、降雨偏少导致干旱,农业首当其冲。
近期的高温旱情,加剧了电力供需的短期性和局部性矛盾。
川渝限电限产
受持续高温旱情影响,长江重庆段出现“汛期反枯”罕见水情,长江航道水位屡创同期新低。长江航道局公布的水位数据显示,8月21日8时重庆寸滩水位为162.37米,较前一日下降0.46米。8月7日8时重庆寸滩水位为165.64米。在这两周时间里,长江水位下降了3米。
8月15日零时~20日24时,四川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,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(含白名单重点保障企业)实施生产全停(保安负荷除外),放高温假,让电于民。8月17日零时~24日24时,重庆也启动有序用电一级方案,纳入有序用电方案的所有电力用户必须全部参与执行(保安负荷除外),让电于民,后续时间还会根据气温变化和供需形势及时调整。
而在各地,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的实效已经逐步显现。
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表示,高温下的用电需求大增,以及干旱导致水电出力锐减,是造成局部地区电力供需紧张的两大主因。目前,有关部门已经加强电力保供的“组合拳”,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发力,同时协调跨区跨省余缺互济。
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,安徽、贵州、河北、广东、重庆、浙江、福建、山东、宁夏、湖北等十余省份陆续发文,完善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机制细则,并动员市场主体积极参与。
不仅在工业企业停电,限电范围还扩大到商业零售行业,8月17日以来,川渝地区的写字楼、商场也采取了限电措施,削减用电负荷。一些写字楼商场关闭了空调,停用部分电梯,大量户外广告关闭。有机构不动产管理部人士介绍,一些大型写字楼削减了70%的用电负荷。
据业界人士粗略计算,满足1kW终端新增负荷的全系统投资达到元以上,而一年中超过全网最大负荷95%的用电时段仅不到100小时。考虑全成本,通过设备投资满足尖峰负荷需求,每千瓦年总成本约为1000元。而采用需求响应的成本极低,由于尖峰小时利用小时数低,如果削减5%的尖峰负荷,每年带来的电量损失影响也很小。
